这十年,我与文化馆牵手同行  

苗天娥

2012年元旦前,我拿着一纸调令,来到石景山区文化馆的大门前,伴着阵阵琴声,看着简朴的大门,毫不犹豫一脚迈了进去,从这一刻起,开启了与文化馆牵手同行的十年难忘时光。

想象中的文化馆,应该是从早到晚歌声不断、舞姿翩翩,舞台上歌舞升平,聚光灯下激情澎湃,文化馆的帅哥靓女自然是吹拉弹唱样样皆行、能文能武出口成章,出入文化馆的必定是有修养的谦谦君子、有气质的文雅女子。怀着景仰、好奇、激动的心情,向往在文化馆的艺海文涛中洗涤一下自己的心灵、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丰富一下自己的人生阅历。 

理想如此之丰满,现实如此之骨感。很快,我体会到文化馆的工作并非想象的简单,也非想象的光鲜。面对的全是咱老百姓,文化水平、修养气质参差不齐,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喜好不同,有想看戏的,有想学琴的,有爱听相声的,有好跳舞的……要满足各路人马的各种需要,我们的知识储备、专业素质遭受一次次挑战和质疑,硬件设施也显得不够硬气、不够高端,场地空间有限,排练需要等空挡、瞅机会;设施老旧,不能对接新媒介;节目不够新鲜,新作品、好作品奇缺,优质资源进不来等等。一句话,我们费尽心机推出的活动和服务,群众响应寥寥、反应冷漠。  时光雕刻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在雕刻时光。  

少年壮志不言愁。我们乘着党的十八大的春风,一路劈波斩浪、奋勇创新。文化馆的场馆经历了60多年的风雨,楼体斑驳,亟待改换新的面孔,我们为新馆建设呕心沥血。场地狭小逼仄,我们走出场馆,来到街头巷尾,与百姓把“麦”高歌、相伴共舞。设备陈旧落后,我们想方设法更新换代。百姓呼唤新的作品、好的作品,我们与专家、高手彻夜打磨、精益求精。专业不强,我们自费充电提升;人手不够,招募志愿者加入奉献大军……

我们站在时代前沿,我们站在百姓身边,我们为时代发声,我们为人民而歌。一天天,一夜夜,我们不怕起得早、睡得晚,我们不怕付出辛苦、劳累身心,与群众在一起,聆听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培训他们载歌载舞,辅导他们挥毫泼墨,送上他们最渴望的精神食粮、文化盛宴。

我们倾情推出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制、菜单制,让群众量身定制自己喜爱的“菜单”和服务;我们的“新春音乐会”“正月十五唱大戏”“‘古城之春’艺术节”“八大处重阳诗会”“送福到家”,一场场文艺演出、一次次艺术比赛、一回回交流展示轮番上阵,全年不落幕,一帧帧书画展览、一篇篇书香阅读、一轮轮艺术培训四季常相伴。我们与东方歌舞团、中国广播艺术团、北京人艺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免费的国家级院团惠民演出,演出票“秒光”,在家门口享受“顶级演出”成为市民文化生活新常态。

我们豪情满怀,我们引领潮流,我们燃情岁月,把颂歌献给亲爱的党,把赞歌献给伟大的祖国,把甜歌献给勤劳勇敢的人民。我们的“放飞梦想诗歌朗诵大赛”“舞动北京”广场舞大赛、社区合唱节,群众演,群众看,群众是主角,群众是明星,好戏连台,好梦长圆。主旋律唱响大街小巷,全覆盖不分男女老幼,上至耄耋老人,下自垂髫儿童,走上舞台畅谈金色梦想,舞出铿锵有力的生命乐章,唱出心底最纯最美的情歌。

文化馆引领市民新生活,文化馆倡导生活新时尚,文化馆开辟治理新天地。我们精准对标当下市民群众生活情境,隆重启幕动漫音乐会、文化馆奇妙夜、国风文创市集等创新活动,迎来一片叫好声。我们倾力打造国家一级文化馆,发挥带动辐射作用,牵头成立中国文化馆协会合唱委员会,示范全国社区合唱蓬勃发展。我们探索的文化馆总分馆制,盘活全区优质文化资源,专业干部人尽其才,数字平台互联互通,社会化运营全面铺开,激活基层文化治理一江春水。

我们把憧憬汇成河,我们把理想唱成歌,我们把日子过成诗。我们十年磨一剑,我们翘首以盼的文化馆新馆拔地而起,惊艳亮相,新颖独特的外观设计,迷幻莫测的光影星空,绚烂多姿的彩虹台阶,精彩绝伦的文艺大餐,迅速升级为地区公共文化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人们奔走相告,文化馆的活动新招迭出,一票难求,看演出的大人孩子挤满通道,欢声雷动。

我们讴歌新时代,我们赞美新中国,我们携手冬奥会,我们一起向未来。我们的歌声穿越时空,与星辉灿烂;我们的舞蹈激情四射,与岁月共存;我们的诗歌点亮生活,与时代同行。

这十年,我与文化馆牵手,实现了自身专业的最高目标,是文化馆滋养了我。

这十年,我与文化馆同行,实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是文化馆塑造了我。

这十年,我与文化馆共进,实现了地区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文化馆成就了我。

作为文化馆的一员,我深深感到无比自豪、无比幸福、无比美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化作文化馆的一粒种子,同文化馆一起沐浴党的阳光和雨露,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努力创造下一个前景辉煌的十年!与亲爱的同事一起,携手描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壮美蓝图!与广大群众一起,共同谱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华丽篇章!     

人间有鱼日子鲜

卫如珍 

国庆假期,为积极响应国家防疫政策,就地过节。但感觉一年一度宝贵的一个长假,无论如何是要应景出来走走的。说走就走,那就到附近的公园吧。几站地的车程,望着车窗外的美景,湛蓝的天空,飘动的红旗,来往穿梭的车辆,间或精心布置得当的花坛,还有那绿得如同地毯一样的草地上,大大小小的帐篷,奔波的孩子们,闲适的家长……霎那间,国泰民安,人间皆安的幸福感满心荡漾。

“你可真会做鱼,啥样的鱼在你手下都能成为美味!”还没来得及为美景陶醉,不经意间,被前排两位阿姨的谈话所吸引。其中一位穿着红色卫衣(且叫她“红卫衣阿姨”),一位穿着格子的长裙(称她“格子阿姨”)。“哈哈哈,真不是吹,我们从小在长江边长大,吃鱼是家常便饭。当然,那会儿吃最多的是草鱼,品种远没现在这么丰富,大小也不能随心所欲,更多是捞着啥吃啥。”格子阿姨笑着说。“噢,我从小在黄土高原长大,原来吃鱼少,也不怎么会做。现在可好,日子越过越好,人也越来越会吃了,想吃啥,动动手指,外卖就可送到家。用孩子们的话说,叫幸福感爆棚!”红卫衣阿姨夸张地手舞足蹈地连说带比划着。“谁说不是呢!好日子过得快,我来京给儿女带孩子十年了,一眨眼孙子和外孙女都上小学了。他们都爱吃我做的鱼,每周我换着花样做,龙利鱼、鳕鱼、多宝鱼等等,刺少,还好吃。有鱼的日子鲜鲜嫩嫩,有滋有味。”

我忍不住想起了自己吃鱼的经历,小时候每到过年,爸爸就会从单位分到三到五斤的带鱼和罗非鱼。此时,宿舍区家家户户开始炸带鱼、红烧罗非鱼,空气中处处弥漫着年年有“鱼”的喜庆气氛。爸爸炸的鱼,味道可香了,他会先“浪费”一到两个鸡蛋(那时候不舍得吃鸡蛋,妈妈总说爸爸是浪费),打散,再放入少量调料,然后将洗净、切好的带鱼段放进去,稍稍淹渍,而后大火炸,出锅时,少洒一点椒盐粉,那个香啊,外面酥脆里面鲜美,至今想来都流口水。

说实话,我在结婚前,自己从来没做过鱼。婚后有一次说想吃鱼。家人说:“那你去买吧,一定要买活的才新鲜。”于是,我领命兴冲冲地跑到农贸市场,站在卖鱼的摊位前,指着一条肥瘦合适的鱼说:“就这条,麻烦给我称称。”商贩边往起抓鱼边问:“现杀吧?”不容置疑,我即刻回:“不用,我要买活的,给我装好了。”  一路走,鱼在塑料袋里蹦跶不止!我生怕一不小心,抓不紧让鱼跑出来。好不容易到家,赶紧拿出大盆装满水,把鲜活的鱼放进去,才长吁一口气。心想,我不会做鱼,还不会买吗?万事俱备只等着家人做吧。没想到,家人从外回来就问:“鱼买好了吗?”我迫不及待地说:“早买好了,在盆里,就等你烹饪了!”“啊?盆里,你没让人家杀好处理了吗?”“你不说要买活的才新鲜吗?为啥还要杀、要处理?”此时,估计家人“掐死”我的心都有,只不过不便表达。我无语,那顿鱼,一下让我涨知识了,只是这个鱼味鞭辟入里,直抵五脏六腑。

这些年,随着工作需要南来北往地奔波,也渐渐地满足了舌尖对鱼的美味探究,不论是范仲淹笔下“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还是张志和笔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抑或是章孝标所写“眼似珍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沉”的鲤鱼,还有那鲫鱼、鲶鱼等等美味珍馐。谁知,即使尝过了百味,却唯有爸爸做的炸带鱼和那顿亲自买的活鱼,如刀劈斧凿般在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

前一阵,与一位来自鱼米之乡的领导吃饭,点菜自然少不了鱼。等菜上来,只见他堂堂一位大领导,对整条鱼视而不见,却顺手夹起了肉很少的鱼头。我诧异。他讲了一个久远的故事,家里孩子多,在孩子们小时候,每次吃鱼,他总是先把刺剔掉,将鱼肉全部分给几个孩子,而他和爱人只能吃剩下的、无肉的鱼头和鱼尾巴了。当孩子们长大了,他却真养成了“爱”吃鱼头的习惯。孩子们孝顺他,为他买了各种鱼吃,他却自觉不自觉地仍然只喜欢吃鱼头。于是孩子们专门为他点了“鱼头”宴,他却为胖嘟嘟的多肉大鱼头而不解,无从下筷。也因此,在单位每次聚餐,同事们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夹鱼头。开始不以为然,时间长了,大家默认为领导就是不一样,天生就是当“头儿”的料,连吃一条鱼,都爱吃鱼头。  他讲故事时,漫不经心,似乎在讲别人的事,可手中却不自觉地在换着角度与鱼头“亲吻”,吸腮、敲吸脑髓,吃得津津有味。

“哈哈哈,这光顾着说鱼,马上到站了。”两位阿姨爽朗的笑声打断了我的思绪。鱼,自古以来,就有各种美好的寓意,不仅因“鱼”与“余”谐音,为人们寄予富贵有余的希望,更因“鲤鱼跳龙门”、“鱼化龙”等传说,成为人们崇拜的图腾。新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鱼也因其品种多、肉质鲜、营养成分高,成为餐桌上被受追捧的美味佳肴。有道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鱼让人们吃出了时代的好,品出了日子的鲜美,体味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滋味。      

来源:区委宣传部

编辑:石景山区融媒体中心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