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韩亮

73年前,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在徐州附近缓缓拉开序幕。在重现这场决战的经典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在地图面前所说的那句“无论怎么讲,会战兵力,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成为互联网青年网民群体中脍炙人口的“梗”。

很显然,历史并没有因当年国民党投入了80万全副美式装备的精锐部队而垂青它。相反,蒋介石引以为傲的兵力和装备在战役中没有形成真正的“优势”,仅用时66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就被兵力只有60万的解放军歼灭。蒋介石从此再也无力挽回全国的败局。

为什么蒋介石嘴里的“优势在我”成为了一个历史的笑柄?答案当然有很多。不过走进历史的深处,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许对今天有更现实的启示。

据军史记载,战役开始之前,国共两军围绕着徐州这一战略要地纷纷调兵遣将。对这样的大兵团决战来说,谁能先掌握对方的兵力调动情况,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然而,战役一打响,徐州的国民党军“剿总”就尴尬地发现,自己对解放军情报的掌握贫乏得可怜,既不知道解放军的攻击方向,也不知道解放军的出动兵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国民党军派出的情报人员只要一出国统区,就会陷入人民群众围堵的汪洋大海,要么被抓获,要么就不敢有任何行动,以致解放军大部队在完成战役穿插,将黄百韬兵团牢牢包围后,国民党军高层仍是一头雾水。反观另一边,凡是国民党军部队有调动集结行动,相关情报就被源源不断地送到解放军一方。究其原因,则是各地的人民群众都被充分动员起来,自觉自愿地为解放军报告情况。如此一来,国民党军在战场上被“战争迷雾”层层环绕,就算武器装备再精良也十分被动、寸步难行;而同样的战场对解放军则是单向透明,可以根据战场形势主动选择战斗时机和规模,其全胜的结果也就一眼可知了。

原国民党军第18军中将军长杨伯涛的回忆也许能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他在回忆录中记录了这支国民党军精锐部队向淮海战场开进时的情况:“第12兵团11月由确山出发沿途经过豫皖边境时,老百姓逃避一空,几乎连个带路的向导都找不到……真有‘军行所至,鸡犬为空’模样。”而杨伯涛被俘后,被解放军押送后方,途中见到解放区“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呈现出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作战的伟大场面”后大为震惊,不禁感慨:“第18军的最后败灭,非战之罪……在人民群众的大海里淹没了。”

很久以后,国民党军研究人员总结淮海战役,也最终认识到,两军“态势之优劣,并非兵力、装备、训练之对比,亦非战法、战术之高低”,解放军“真正优势”在于“人民战争”,其发动人民实现了“彻底之集中”、“彻底之动员”,方能取得“海般之压倒性胜利”。

什么才是真正的“优势在我”,那就是对最广大人民的争取、组织和动员,无论怎样艰难的目标,只有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起来、发动起来,只有获得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才能获得迈向胜利的钥匙。

历史规律的影响无疑是最深刻和恒远的。新冠疫情暴发之初,有人对比中美两国的医疗资源、医护人员占比、医疗产业规模,然后轻率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将深陷困境而美国则能够很快控制住疫情。但结果却截然相反: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各行各业密切协作,全国人民倾力支持,中国不但很快控制了疫情,还顺利实现了复工复产,恢复了经济;而被某些人称为“人类灯塔”的美国却在政治恶斗、利益争夺、脱责甩锅中把防疫工作搞得一塌糊涂,至今已经累计死亡超过78万例。

近期,全球新增确诊病例连续反弹,国内也发现多条传播链条,迅速波及了20个省份,形势异常严峻。如何战胜新一轮疫情,守住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致胜的关键依然还是这个答案——团结人民、发动人民、依靠人民。

幸运的是,当困难再次来临的时候,全国各地人民从未拉胯过——

在幼儿园,三四岁的孩子能乖乖排好队,戴好口罩等待做核酸检测。

在新疆的偏远地区,医护人员踏着厚厚积雪执行防疫工作。

在南部边境地区,无数人夜以继日严防境外输入病例。

在黑河,即使面罩外已经是冰雪剔透,也不能浇灭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在江西铅山,百余村民化身厨师,组织起”抗疫厨房”为2000多人做饭。

在四川成都,社区工作者脚肿到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仍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我们终将挺过这波疫情,中国终将赢得最后的胜利!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